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, 2017的博文

涂鸦,无所不在的迷人对话

图片
课桌椅、厕所门、电线杆、墙面、树干......  涂鸦,不分介质、不分场合、不分形式,无所不在。 最常见的涂鸦,大概是“到此一游”,像是一种证明、一种宣言。 西游记里,孙悟空驾着筋斗云翻到天的尽头,在柱子上写下“齐天大圣到此一游”几个大字,最终却只是证明了自己“难逃如来佛的掌心”。 “到此一游”、或者说“我来过”,也许可以对应英文里的”I was here”. 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,被拘禁50年后获得假释的Brooks,却选择了悬梁自尽,在梁上刻下“Brooks was here”,留下自己卑微存在的证明。这个场景,让我对”I was here”这句话念念不忘。 大学里,新生文化衫上印证"I'm here 2011",毕业时,变成了"I was there 2015"。好像还没感受到毕业离愁,就匆匆迎来了热带小岛的新学期。以至于在“母校生日”这种集体刷屏狂欢中,我 想着:“我来了”、“我来过”,这可能是我与学校,最客观的联系了。 更早的时候,印刷术普及以前,墙壁作为公共空间最重要的载体,可以说是涂鸦宝地。苏轼在庐山留下了《题西林壁》,成为传世佳作;崔颢登黄鹤楼,留下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,相传这首诗被李白看到后感叹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。壁作涂鸦,因为更难以清除,长期以来,都收到过往行人的青睐。 但是公共空间,特别是景区里的涂鸦,大多被视作一种破坏。为了便于管理,有的地方会特设题板或留言墙,引导游客有节制地抒发心情。这种管理模式,慢慢发展成为“合法涂鸦专区”。 景区里,挂满同心锁的栏杆,可以算作特别的“合法涂鸦区”。同心锁上,是爱的涂鸦,刻着某某和某某,天长地久;是恋人的宣言、也是美好的期待。 刻着“一世分离”、“一生永不”的同心锁 大概是“一生一世”“永不分离”吧 除了这些常见的形式,美国的西雅图有一面口香糖涂鸦墙。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,剧场的观众排队进场时,顺手把口香糖粘在墙上,剧场企图清除未果,只好任其滋长。粘贴的墙面变得越大越厚,五颜六色。时间久了,有游客发展出口香糖艺术,粘出爱心、Peace等字或者图形,甚至粘成“到此一游”的涂鸦,用来留言。到1999年,已经发展成西雅图的观光胜地。 西雅图的“口香糖涂鸦墙”(Photo by

Repo: 罗密欧与朱丽叶-芭蕾舞剧 2017.10.14@Esplanade

第一次看芭蕾舞剧,挑了个剧情熟悉的莎翁经典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。 始终忍不住和法语版音乐剧对比(2001年初代和2010年复排版),芭蕾舞剧全程没台词,反而衬托我的话痨体质,观剧过程中时不时闪现弹幕。趁着还记得,写一下repo。可能,是吐槽向? -----------------ACT I----------------- 出场是红蓝家族在市集上斗殴,双方都闹出了人命。王子出面调停,达成短暂的和解。 音乐剧里,这个场景对应的是"Verone"(维罗纳)。感觉芭蕾舞在表现打斗和仇恨上,弱了很多,毕竟我对红蓝夫人的探戈念念不忘,少了她们对仇恨的诠释(对应音乐剧La Haine),总觉得差点什么。大概这个部分是用两条人命来强化的吧。 很不习惯的是,芭蕾舞剧和音乐剧里,对两个家族的颜色设定,是反的。服饰上区别不大,一开始看着有点懵。罗密欧的衣服,居然是上衣橙色为主,下裤带蓝色条纹,更有一些穿着花衣服的在捣乱,我只能理解为“中立角色”,或者“和平爱好者”了……毕竟罗密欧爱上朱丽叶之后,一开始也是拒绝大表哥的挑战的。 接下来是朱丽叶收到第一件礼服,家里要举办舞会,和Paris“相亲?”。罗密欧跟俩兄弟混到舞会上玩,然后与朱丽叶一见钟情。 进入舞会前,三兄弟的那段舞蹈,对应音乐剧里的"Les Rois du monde"。我还是偏好初代音乐剧版“少年郎的意气风发和叛逆”的感觉,复刻版开场的口哨很俏皮,后边儿没跳动,但是仨基友感觉更基了。 一见钟情之后,就是最著名的“阳台”了。这一段表现恋人的缠绵,也许是最适合芭蕾舞的,不需要台词。可惜我还是不能体会……也许是舞鞋的声音,暴露了罗密欧的到来,朱丽叶在阳台上躲了好几轮,俩人转着圈玩躲猫猫。抱下阳台之后,俩人欲拒还迎了几次,蹦蹦跳跳了几圈,一言不发就举高高。 我脑子里的弹幕都是:姑娘们可别再动不动说“亲亲抱抱举高高”了,一般真的举不动啊。这舞蹈演员应该不超过85斤吧…… 阳台这幕,还是更喜欢音乐剧初代的诠释。朱丽叶对着星星唱出爱恋,罗密欧躲到阳台底下偷听,然后对唱一段,给出更热烈的回应。罗密欧暴露行踪的一刻,朱丽叶惊喜地四处张望,寻找声源。这才是发现心上人突然来访的心情吧。 第一幕完。 大概因为没有台词,欣赏不来舞蹈,又看不清演员表情,觉得节奏有点慢。